?
2012-03-13 15:32?出處 重慶晨報
兒子遞上紙巾
打破僵持局面
冉杰希接受了林浩的建議,沉默著在外等候,他希望母親情緒平復后能與自己見面。
下午3點20分,608號房間里不再傳出哭鬧聲,劉喜梅平靜地坐在床邊,雙眼迷茫地盯著地板,20多米長的走廊靜了下來。“走吧!”冉杰希起身,深吸一口氣后決定走進608號房。房門敞開著,聽見腳步聲,劉喜梅知道兒子來了,她直了直腰,但沒有抬頭,坐到母親身旁時,冉杰希也輕輕地起身想往后退。
7平方米的格子間里,誰都沒有主動說話,也不看對方一眼。母子倆的這次見面,盡管不像過去那樣的爭吵、埋怨,卻都選擇了沉默。
“媽,我錯了,別生氣了成嗎……”一分鐘后,冉杰希鼓起勇氣打破了沉默,這句話卻讓劉喜梅再度抽泣起來。在過去的兩年里,因為無休止的爭吵,冉杰希沒再主動叫過一聲“媽媽”,這令劉喜梅一直難以接受。
雙手緊緊地拽住被單,劉喜梅也努力控制著情緒,轉身看著兒子時,已滿臉是淚。“你為啥要這樣?你為啥要這樣?”劉喜梅抬起雙手,很快又無力地放下。
“小伙子,給你媽媽倒杯水去。”見母親再度有了情緒,林浩連忙給冉杰希遞眼色。幾秒鐘后,端著一杯水,冉杰希遞到了劉喜梅面前,“媽,你喝水,喝口水了再說。”這一次,不再有人提醒,冉杰希順手扯過紙巾,一起送到劉喜梅手上。
母子倆的僵持,就此打破。
避開爭執話題
母子謹慎相處
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里,“進國企”三個字,母子倆小心翼翼地避諱著,誰都不再提及。在心理專家李潔的引導下,關于冉杰希兒時的記憶被不斷提起,冉杰希和母親的臉上,開始有了笑容,緊張的氛圍在一點點被打破。
“還記得小時候,媽媽是怎么擁抱的你嗎?”見冉杰希點頭,李潔試著走近母親劉喜梅,“給兒子一個擁抱吧,抱抱他,看看還是原來那個兒子嗎?”劉喜梅沒說話,沉默著抬起右手,又本能地縮了回去。但很快,她再度嘗試著慢慢將手搭在兒子肩上,抱住兒子的一瞬間,母子倆失聲痛哭。
回憶起兒子大學畢業前,沒有因為就業一事引發爭執的日子,劉喜梅說,一家人和睦相處,那是她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但這三年,因為這事,全家人日子都不好過。”
“劉阿姨,換個角度想想,你兒子多獨立,這是好福氣啊,還吵什么呢?”見心理專家夸兒子,劉喜梅抹了把眼淚也笑了。看著兒子,劉喜梅說:“從小我就最疼他(冉杰希),三個孩子里他最貼心,只是現在……”話到嘴邊,她連忙忍了回去,不愉快的事,母子倆小心翼翼地避諱著。
整個下午的交談,劉喜梅一直拉住兒子的手,舍不得放開。
專家支招>
1.母親嘗試著放手,相信兒子有獨立面對生活的能力。
2.母親試著改變觀念。愛孩子,一定要從了解孩子做起,要真正地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學會尊重孩子。
3.兒子也應該認識到,敞開心扉,與母親溝通的重要性,理解母親的善意初衷。
4.雙方減少爭執,學會彼此理解,每次爭執前,盡量說服自己冷靜下來。
5.在雙方的矛盾中,家庭其他成員的態度往往決定事態的發展。
6.當矛盾不可調和時,請第三方介入,有必要時進行心理疏導,避免再度陷入極端。
溝通后母子倆抱頭痛哭
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劉喜梅,無法理解80后的兒子對于就業的想法,兒子最終選擇逃避,母子間的矛盾逐漸升級。
這個故事背后,凸顯了兩代人對于就業觀念的沖突。這種沖突下,是被異化的母愛、痛苦的母親和兒子。昨日,本報報道了“母親哭著鬧著勸兒進國企,最后都白搭”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截至下午5點半,70多名熱心讀者致電本報966966新聞熱線談論自己的觀點,也紛紛為這對母子支招。
張玉輝(57歲,沙坪壩區)
作為同齡人,我想勸勸她,同樣是一名20多歲孩子的母親,孩子能夠擁有不依靠父母,堅持打拼的精神,首先應該給予肯定。人生的路總要自己走,孩子大了,有自己的選擇和判斷力,父母應該學會放手,讓他去接觸這個多樣化的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建議這位母親平時多看看報紙、多了解外面的世界,畢竟現在的社會和以前相比更加開放了,也并非只有國企一條路可以走,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
袁世勛(52歲,九龍坡區)
我們這一輩是上世紀50年代的人,而孩子們大多都是80后,首先由于年代不一樣,思想觀念肯定會有差異;其次,我認為只要是金子,相信無論放在哪里都會發光發亮。新聞報道中的這位兒子不希望依靠父母,自己在外闖蕩,父母也不要強硬地把孩子拴在身邊,等到孩子累了,他終會主動回家的。希望這位母親能夠退一步,和兒子好好溝通。
鐘小玲(47歲,沙坪壩區)
看了報道,很有感觸。我也有兒子,但把孩子緊緊捆綁在自己的身邊,并非對他的愛。今時不同往日,年輕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作為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并成為他在外拼搏的后盾,而不是一味地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成長。
兒子的處事方式也有待加強,既然和父母的想法有差異,就應該主動找父母溝通,把問題說透,一直躲起也不是長久之計。
胡崇秀(70歲,四川內江)
看了報道后,我其實很理解那位母親的想法。當年我兒子大學畢業時,也有機會進內江市交警隊。但任由我們給娃兒做多少工作,他就是不愿意回家,非要到重慶就業。后來我跟他老漢也想通了,好男兒志在四方,一直把娃兒護在翅膀下啷個可能嘛。現在我孫兒都讀小學一年級了,我也到重慶來住了,我覺得生活很幸福。
希望你們能幫忙勸勸那位母親,不要再這么固執了,畢竟兒子都成年了,該有自己的生活。
申麗霞(41歲,渝中區)
我勸那位母親還是回去算了,這樣在重慶耗著也不是辦法。現在也說不清到底誰對誰錯,母親的心情我也能理解,但是兒子有自己的想法也應該支持。我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目前雙方先冷靜一下,不談這個事情,母親還是盡快回去,不然既費錢又傷心,兩頭不討好。
在劉喜梅和兒子冉杰希昨日的交談中,我們記錄下了這樣一組對話。經歷了三年的母子之戰、無數次的爭執與吵鬧,身陷痛苦之中的母親和兒子,均已顯得疲憊,盡管彼此仍有埋怨和無法逾越的思想鴻溝,但都希望得到彼此的理解,解開彼此的心結。
兒子(看著母親):“我有時候性子急,說話不好聽,媽,你理解我,多理解理解我,行不?”
母親(拉住兒子的手,哭了):“孩子,你也理解理解我,媽做了這么多,都是為你好,我來了重慶10次,足足10次,我圖啥?”
兒子:“我知道你為我好,但我希望能有自己的人生。”
母親:“有個穩定的工作,你的人生才算有保障,你懂嗎?”
兒子:“算了,媽,我們不爭了,行不?”
母親:“行,不爭了,媽錯了,都是媽的錯,但我為你做了這么多,我都錯了嗎?”
兒子:“但你每次都這樣打,這樣鬧,我們真的沒辦法溝通。”
母親:“我不想鬧,就像這次,打了這么多電話,你就是不接,就是不見我。”
兒子:“三年了,每次見面都是鬧,我也快受不了了,這次我也想見你,但我真的不想再爭吵,不是不見你,是不敢見。”
母親:“可你越是不見我,我越是要給你打電話,我著急,你懂嗎?兒子。”
……(沉默許久之后)
兒子:“媽,咱以后不吵了,不鬧了,好好過成嗎?”
母親:“好好過,行,可最好是你跟我回去。”
兒子:“我會考慮,但別逼我好嗎?試著理解我好嗎?我也會試著去理解你的想法。”
“媽,咱以后不吵了,好好過成嗎?”
我跟母親劉喜梅交談了很久,從兒子小時候的成長過程到現在的狀況。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劉喜梅傾注了極大的精力,她對兒子的愛無可置疑,無論之后的行為有多極端,但她的初衷很簡單:為兒子好,她愛兒子。
但我們也看到,這份愛在現實生活中,用錯了方式,被異化了。采用種種極端的方式,讓兒子按照自己的思路去選擇就業、去生活,劉喜梅逐漸地顯得極端和偏執起來,她忘了在這個過程中,已長大成人的兒子也需要得到足夠的尊重。作為母親,需要適當地學會放手,相信孩子有足夠面對生活的能力和勇氣。
同時,經歷了與母親之間三年的爭執,兒子冉杰希已最大限度地學會了忍耐,但無形中,我們也能感受得到,母親的愛,給了他很大的壓力。在面對母親有時顯得偏執的行為時,他害怕反抗帶給彼此傷害,所以選擇了逃避,但逃避問題,往往激化了與母親的矛盾。 本文“”來源:http://www.pzjyn.cn/news/shehui/42355.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
作者:溫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