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歷代狀元、榜眼、探花
1、文科狀元(7人): 徐?、王十朋、木待問、趙建大、周坦、徐儼夫、周旋
2、文科榜眼(9人): 葉適、陳棟、陳求魯、林公一、陳宜中、鄒臻、周仁勇(文武榜眼)、卓敬、王瓚
3、文科探花(3人): 陳桷、黃中、孫希旦
4、武科狀元(20人):潘文虎、陳鰲、陳鶚、蔡必勝、黃裦然、林管、薛贄、朱嗣宗、林夢新、朱熠、趙國華、項桂發、章夢飛、侯畐、張宗德、朱應舉、蔡起辛、翁[木鄂]、林時中、王名世
5、武科榜眼(4人): 林景衡、戴應發、林景新、周仁勇
6、武科探花(6人): 林武子、陳元普、孔元圭、葉宗澤、薛應龍、陳龍發
古文化遺址
首次于1952年在永嘉上塘正門山發現,后在許多地點又陸續發現。
80年代以來通過全市范圍內的文物普查和專題調查,查明境內二區九縣(市)均遺有古文化遺址,計達百余處,主要分布在甌江、飛云江及其支流兩岸,大多依山傍水。
溫州古文化遺址大致可分前后兩個階段,前階段,除少數早期石器磨制欠精、器面留有錘擊痕跡外,大多數石器磨制精致,已采用打、磨、琢兼施技術;陶器主要有夾炭陶。與河姆渡中晚期文化、良渚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征相似,以樂清白石遺址為代表。后階段,石器表面略粗糙,形制較簡單,其錛類石器橫剖面大多呈三角形、梯形;陶器有泥質陶、彩繪陶和印紋硬陶等。與福建閩侯曇石山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征相似。目前這類遺址的發現約占總數百分之九十以上,以瑞安陶山山前山、馬嶼牛頭頸等遺址為代表。
①白石遺址:在樂清白石鎮白石溪楊柳灘溪床下二三米深處。系沖積形成的遺址。
②大坪遺址:在瑞安北龍鄉大岙村北龍山北麓。北龍鄉在飛云江口外一島嶼上。
③下湖墩遺址:在泰順百丈鎮交溪洋村北下湖墩山上,范圍約1500平方米,1988年11月發現。
④山前山遺址:在瑞安碧山鎮街路村,南臨飛云江,面積約250×50米,遺物多裸露在地表,以山坪和東南山坡最為豐富。
⑤牛頭頸遺址:在瑞安馬嶼荊谷鄉山頭上村牛頭頸山中段,北眺飛云江,1961年發現,范圍約6000平方米。遺物多分布在山坡地表。
⑥鶴嶼山遺址:在瑞安仙降鎮下社村,與山前山遺址隔江相對,1971年發現,面積約10000平方米。
⑦獅子崗遺址:在泰順司前鎮前村,1986年發現,面積約8000平方米。山頂-壕溝斷面和東面山坡遺物較豐富。
⑧仙堂山遺址: 在蒼南橋墩鎮仙堂村北海拔40余米山坪上,1985年發現,面積約3500 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