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7-23 14:47?來源:人民日報
暴雨導致武漢交通幾近癱瘓
入夏以來,北京、武漢、長沙、南京等多個城市都因暴雨發生嚴重內澇。城市建設投資巨大,為何還會“逢雨必澇”,該怎么緩解?記者采訪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有關負責人。
“近年來城市內澇呈現出發生范圍廣、積水深度大、滯水時間長的特點。”該負責人說,這直接反映出目前城市排水管網覆蓋率、設施排澇能力偏低,已不符合城市快速發展和老百姓的要求。
主要用“雨污合流”排水體系,70%以上城市排水系統最多只能抵御1年一遇暴雨
“逢雨必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我國城市排水系統的建設標準進行了調查。按照我國現行城鎮排水設施建設標準《室外排水設計規范》的要求,城市一般地區排水設施的設計暴雨重現期為0.5—3年(即抵御0.5—3年一遇的暴雨),重要地區也只有3—5年,而在實施過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標準規范的下限。調查顯示我國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的設計暴雨重現期小于1年,90%老城區的重點區域甚至比規范規定的下限還要低。
城市基礎設施長期投入不足,歷史欠賬多,是導致內澇頻現的重要原因。以上海為例,有調查顯示,2008年城市排水管網覆蓋率約為60%,其中內環以內98%,內外環間61%,外環以外僅有36%。其他城市則更不容樂觀。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一直在推行排水系統的雨污分流,即雨水和污水分別使用兩套排水管道排放,而當前大多數城市主要仍采用“雨污合流”的排水體系,由于合流制管網的設計過多考慮雨水的排泄,水力坡度取值一般較小,導致旱季污水中的沉積物、垃圾、建筑施工的泥漿大量淤塞管道,影響內澇排除,加上財政能力有限、維護資金緊張,難以及時清理維護,造成雨季排水能力就更差。
在全球氣候變化、降雨規律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反映城市尺度范圍降雨特征、用于計算雨量和設計排水管道的“暴雨公式”沒有及時修訂更新。同時,在設計方法上,我國大部分城市仍沿用上世紀50年代前蘇聯的設計理論,在模擬仿真、計算精度和適用性等方面,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計算機模擬仿真技術。
目前,我國城市仍單純依靠排水系統排澇,缺乏整體考慮,沒有形成源頭控制、強化下滲、蓄滯結合的綜合內澇防治體系。歐美一些發達國家,針對雨洪控制提出了“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低影響開發)理念,將徑流系數作為城市規劃的控制性指標,達到城市雨洪防治、雨水初期污染控制和水環境生態保護等多重目標。這些方面我們可以借鑒。
本文“”來源:http://www.pzjyn.cn/weather/zixun/38054.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編輯: 徐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