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7 00:44?來源 溫州在線
溫州在線環保新聞,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干旱的阿爾達夫拉地區,距離迪拜約400公里,巴拉卡核電站四個圓頂形反應堆中的最后一座于去年按計劃和預算投入運營,而這個國家之前并沒有核工業。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巴拉卡核電站施工現場
韓國電力公司(KEPCO)為該項目建造了四臺APR-1400機組,該機組為阿聯酋提供25%的電力。這些機組是大型鈾基反應堆,采用傳統技術為發電廠供電。這筆交易標志著韓國核技術首次出口。
繼阿聯酋取得成功后,韓國電力公司又在捷克共和國擊敗了法國競爭對手,其旗下一家子公司受委托建造另一組兩座APR-1400反應堆,計劃于2029年開工。
國際核能機構表示,世界需要在2050年前將核電裝機容量提高兩倍,才能在本世紀中葉實現凈零排放。由于西方技術落后,亞洲國家在全球建設新反應堆的競賽中處于領先地位。
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核工程教授李正益表示,韓國、中國和俄羅斯的企業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頗具吸引力的合作伙伴,部分原因是它們擁有從核電站設計到運營的專業知識,而且能夠提供貸款。
國際能源署(IEA)2025年報告指出,盡管遭到一些活動團體和政界人士的反對,但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將核能作為補充可再生能源的低排放選擇。這預示著未來幾十年核電將迎來“新的增長時代”。
2023年,在迪拜舉行的COP28氣候談判上,阿聯酋發起成立政府聯盟,致力于到2050年將世界核能容量增加兩倍,目前該聯盟已獲得31個支持者,其中許多是從未有過核電產業的發展中國家。
中國加入核影響力競賽
盡管中國和俄羅斯未簽署COP28核能承諾,但已成為市場主導力量。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自2017年以來開工建設的52座反應堆中,有25座由中國設計,23座由俄羅斯設計。
根據全球能源監測組織的數據,過去15年里,僅中國新增的核能裝機容量就相當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韓國則以大幅領先優勢位居第二。
麻省理工學院核工程教授雅各布·布翁焦爾諾(JacopoBuongiorno)表示,成為核技術出口國可能使中國處于戰略地位,而美國和歐洲則面臨“巨大風險”。
“建設核電站幾乎就像是在步入婚姻殿堂。這是一個長達60年的項目。它建立了兩國之間的關系,之后可以將其用于地緣政治目的,”布翁焦爾諾說。“這是一項非常關鍵的基礎設施。”
布翁焦爾諾表示,盡管中國在國內大規模建設核電,但作為經濟巨人,中國作為技術出口國仍處于起步階段。盡管如此,他告訴《氣候之家》,中國的雄心壯志意味著中國核反應堆在海外占據領先地位只是時間問題。
“如果我們不能很快看到更多由中國主導的全球項目,那真是令人震驚。他們正在建造反應堆,仿佛國內沒有明天一樣。該行業擁有的實力,如果不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出來,那將是多么可惜,”布翁焦爾諾說道。
中國海外發展計劃的一個關鍵部分是部署由國有核電企業中廣核集團和中核集團共同開發的“華龍一號”反應堆。其中兩座反應堆已于2022年在巴基斯坦竣工。另一座反應堆正在規劃中,計劃于2028年在阿根廷建成。該反應堆還通過了歐盟和英國的安全測試。
俄羅斯對新興市場的控制
布翁焦爾諾表示,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來看,許多國家都被核能零排放、穩定發電的優勢所吸引。但他補充道,核能巨大的建設成本使得像俄羅斯這樣的合作伙伴(俄羅斯也為這些項目提供融資)比西方合作伙伴更具吸引力。
該國已是一個成熟的核國家,在將蘇聯時代的VVER反應堆推向國外市場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曾在白俄羅斯、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亞等東歐國家建造過許多這樣的反應堆。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轉向核能,俄羅斯已開始在伊朗、土耳其和孟加拉國等沒有核工業的新興經濟體建設新一輪VVER反應堆。
“核電出口實體(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不是一家公司,而是政府的一個部門,”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的李先生表示。“他們在大型項目融資方面擁有更大的財務靈活性。在某些領域,他們很難與俄羅斯競爭。”
例如,埃及已開始在埃爾達巴核電站建造VVER反應堆,這得益于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提供的250億美元貸款,該貸款將覆蓋約85%的建設成本。預計該核電站將提供埃及一半的電力。
西方落后
與此同時,專家警告稱,美國、日本和歐洲等核電大國在過去十年中已經停止了新項目的建設,導致其反應堆老化,技術人員短缺問題日益嚴重。
“他們的建筑歷史存在斷層。這非常關鍵,因為當地的供應鏈受損了。管理這些大型項目的專業知識也消失了。這就是成本增加的原因,”李說。
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自2017年以來,中國新項目開發平均耗時長達七年,而美國和歐盟則幾乎需要兩倍時間,長達12年。例如,美國最后兩座核反應堆——位于佐治亞州的沃格特勒3號和4號——投產晚了七年,預算超支170億美元。
與此同時,國際能源署核能報告稱,北美和歐洲近期的人工智能熱潮重新引發了人們對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的興趣,這種反應堆有可能滿足數據中心預期的巨大電力需求。
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投資已開始涌入,這可能會改變核能行業格局。美國已宣布將在2023年至2024年間新建至少16個核動力數據中心,谷歌、Meta和微軟等買家積極支持這些數據中心的建設。美國、日本和歐盟各國政府也對此表示支持。
但迄今為止,盡管這些項目已宣布多項重大進展,但實際開工建設的項目卻寥寥無幾。在全球范圍內,目前只有兩座小型反應堆投入運營:一座位于俄羅斯,另一座位于中國。
核電項目也面臨當地人的擔憂。日本北海道地區正在規劃福島核事故后的第一座核反應堆,但當地原住民阿伊努族和其他居民強烈反對這些項目,因為他們擔心核廢料會污染核電站。
消除金融障礙的壓力
除了設定新的目標外,COP28核能承諾還給世界銀行施加了壓力,要求其恢復對核能項目的融資。今年,世界銀行終于結束了長期以來對核電的禁令。亞洲開發銀行(亞行)目前正在考慮效仿。
智庫清潔空氣任務組核能高級經理維克多·伊瓦拉表示,鑒于資金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主要障礙,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的資金可以幫助全球南方國家降低項目風險。
伊瓦拉表示:“(多邊銀行的)參與可能為越南或菲律賓等國家打開大門,推動過去因缺乏足夠融資而停滯的項目。”
他補充說,這還可以降低對俄羅斯和中國的過度依賴,使發展中國家“自然而然地擁有更廣泛的合作伙伴可供選擇”。
然而,開發銀行的轉變并沒有被忽視,因為綠色組織對此進行了反擊,他們認為核能可能會成為全球南方可再生能源部署的成本高昂的替代方案。
亞洲人民債務與發展運動的活動家利迪·納克皮爾(LidyNacpil)認為亞洲開發銀行重返核能融資的可能性是“危險的干擾,完全不可接受的”。
菲律賓巴丹省的草根組織“巴丹無核無煤運動”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恢復核能融資只會加深債務,迫使社區流離失所,并使幾代人遭受不可逆轉的傷害”。
核能回歸?日本重啟核反應堆計劃因放射性廢料遭遇阻力
亞行上周發布的一份說明中,其能源政策修訂草案承認了核電在減排方面的作用,并表示亞行已準備好支持各國加強機構能力和基礎設施建設,以支持“最先進的核電投資”。亞行強調,這并非最終版本,因為能源政策審查將持續到9月。
由于核電存在污染、武器擴散的風險,以及相對于該銀行的資源而言“極高的投資成本”,該銀行現行政策拒絕為核電提供融資。擬議的新政策強調了小型反應堆在應對這些挑戰中的作用,并表示新型反應堆“提供了靈活且可擴展的解決方案”。
展望未來,國際能源署預計,未來幾年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核電增長速度將遠超工業化國家。到20??50年,全球一半以上的核電裝機容量預計將集中在這些國家。
“如果目標是將全球核電產能增加兩倍,那么發展中國家必須發揮重要作用,”麻省理工學院的布翁焦爾諾表示。“核電新秀必須加入這個行業。這些國家需要分一杯羹。”
本文“核電站”來源:http://www.pzjyn.cn/keji/huanbao/86776.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