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6-05 11:21?出處 大眾網-齊魯晚報
只要找到了墓葬 盜墓賊早晚會下手
本報記者 董釗 趙慧
在我省,由于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墓葬和遺址眾多,一些田野文物成為眾多盜墓者覬覦的對象。其中,棗莊、臨沂、濟寧、菏澤等多個市,先后發生多起盜墓事件,田野文物保護形勢不容樂觀。
以棗莊為例,棗莊作為齊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流傳下來非常豐厚的歷史遺跡和豐富的運河文化,地上地下文物蘊藏極為豐富,像“北辛遺址”、“崗上遺址”,以及歷史名城“薛國故城”、“滕國故城”等,涵蓋多個時代。
棗莊現有薛國故城等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江遺址等4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甘泉寺等8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500余處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田野文物被盜事件時有發生。
在臨沂市沂南縣境內,沂河、汶河、蒙河岸邊分布著大量的古代文化遺存。歷史文物多為中國歷史上的早期時代??脊抛C明,夏商周至三國兩晉,沂南縣歷經興廢。
沂南縣現有文物點223處,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橋、故城、石刻等,僅2005年以來就發生有影響的田野文物被盜和破壞案件十余起: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都故城”遺址內古墓被盜掘多次。
2009年上半年,沂南縣文化局與公安局積極配合,嚴厲打擊盜掘、盜竊文物的不法分子。先后三批抓獲犯罪分子20余人。
從該縣文物部門走訪了解情況看,蒼山某鄉鎮村民竟以盜墓為業,晝伏夜出,已經發展到團隊化、機動化;而沂南縣部分村莊也有成群的偷盜團伙。他們內外勾結,以偷盜古墓為目標。而文物管理單位的防范措施卻捉襟見肘。
菏澤境內現有龍山文化堌堆等共500余處,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達到200多處,數量之多、布點之密,在全國獨一無二。然而盜墓事件在菏澤接連發生,這些盜墓者往往是由外地的一些不法文物商販與本地人相串通、勾結作案。
2008年冬天的一個夜晚,在巨野縣大義鎮的一處田野里,幾個黑影忙個不停。第二天,一座高4米、寬1米的巨大墓碑呈現在眾人眼前??脊湃藛T在大坑內看到,這塊巨大的石碑竟然是金代皇室家族“完顏氏”的墓碑。
2004年6月,菏澤開發區一漢代墓葬被嚴重盜挖。公安部門從犯罪嫌疑人家中收回文物28件,包括龍山文化時期的貝幣,夏商時期的漏形器以及漢代的陶罐等。
2006年9月,成武縣文亭湖遺址進行開發。文亭湖遺址是古郜國的都城。其中大批青銅、貝幣、陶器等器物,在挖掘現場一度遭到哄搶。而來自菏澤周邊各地的文物販子聞風而動,最多時一度達到四五百人,附近村莊及縣城的很多旅社賓館人滿為患。
……
“我們在田野文物的管理和保護上任務很重。”據省內知名考古專家介紹,長期以來,地方財政很難拿出專項資金用于田野保護,使不少考古價值高的田野文物暴露于野外,長期無人問津或疏于管理;再者,很多地方的文物保護單位人手有限,根本抽不出人來專門看管,致使田野文物的安全性受到嚴重威脅。
截至2009年底,全省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萬余處,其中新發現15417處。而對于田野文物的保護,是令整個考古界非常頭疼的問題。鄒城市文物旅游局局長邵澤水說,通過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僅鄒城的田野文物就有600多處,而相關文保部門工作人員只有6人。
而且根據法律,即使墓葬被盜賊挖掘,只要是沒有挖開墓門,沒有破壞墓室,文物部門是不能對該墓進行發掘,所能做的就是回填,但是這給保護工作帶來很大難度。
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只要盜墓賊找到了墓葬的位置所在,他早晚會下手的。”邵澤水說。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他們毀的不是文物是歷史
齊魯晚報:“摸金校尉”(盜墓賊)自古就有,你怎么看待這種現象?
李銘:由于我國歷史久遠,一些散落在民間的石碑、墓葬、遺址類文物古跡,藝術價值和歷史考古價值非常高,但卻常年缺乏有效看管,管理難度較大,很容易成為盜墓分子覬覦的目標。
齊魯晚報:現在的盜墓分子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李銘:他們善于盜大墓,團伙作案,技術級別比較高,動手之前已經掌握了大量全面的歷史文物資料,對當地的地理情況比較了解。比如,盜墓分子住在李村,他們去王村挖墓,一般由團伙成員倒班去挖。有的墓葬很深,但他們通過掌握的情況,挖出的洞往往能直達主墓群。深墓有時需要挖很多天,他們為了掩人耳目,白天將墓穴培上舊土,蓋上樹枝、塑料布等,然后將新土撒在較遠的荒郊野外。
齊魯晚報:盜墓的風險來自哪些方面?
李銘:盜墓賊一旦被發現,就將面臨法律制裁。并且,如果盜墓時判斷錯誤,很可能葬身墓穴。比如,濟南曾發現明末清初一處墓葬,墓門已經砸壞,前室東壁處有一具蜷縮的尸骨,尸體上方有被火熏過的痕跡。這說明,此人曾舉著火把進入墓葬,但對墓葬結構分析錯誤,在火把燃燒過程中缺氧窒息死亡。
齊魯晚報:為什么還有人如此瘋狂地盜墓?
李銘:非法利益是罪魁禍首。在墓葬發掘過程中,經常發現盜墓賊的尸體。除了窒息死亡之外,還有可能是被同伙害死。早年間,盜墓賊多有“父子檔”,一般都是兒子下坑,父親在上面,而不是父親下坑,兒子在上面,這是為了防止兒子心生歹念,而父親殺子的可能性相對較小。
齊魯晚報:盜墓行為對考古工作帶來哪些影響?
李銘:在盜墓分子破壞下,一些重要歷史信息很難再完整取證。說白了,這些人毀的不是文物,而是歷史。
“望”、“聞”、“問”、“切”
首單“大活兒”
本文“”來源:http://www.pzjyn.cn/news/shehui/17386.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采訪記者 董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