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10-14 23:21?出處 溫州網
溫州人及溫州民間資本的蹤跡早已經遍及世界各地。一個多月前,中國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向政府部門提交了一份名為《金融支持工業經濟運行分析》的報告,建議政府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空間,正確引導民間投資,防止新一輪資金大量外流或熱錢化。
隨后,溫州"產業空心化"與"民間資本熱錢化"的說法,引起輿論關注。從2009年山西"煤改"擠出溫州民間資本,到溫州人在迪拜、俄羅斯等海外投資屢屢受挫,再到2010年國家樓市新政打擊炒房,溫州民間資本的傳統投資模式被認為已經到了轉型的"十字"路口。
曾經的"制造業之都",是否真的出現了產業空心化?溫州民間資本是不是真的成了游走的熱錢?10月10日,溫州市市長趙一德在接受記者獨家采訪時表示,溫州"產業空心化"的概念提得不準確,說得過于嚴重。
溫州產業是否出現空心化
趙一德說,外界認為溫州出現"產業空心化",這是一種片面的看法。這個觀點只看到溫州企業走出去的數量變化,沒有看到在市場經濟中,人流、物流、信息流與資金流等是一種互動關系,沒有看到溫州市委、市政府對國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項目關閉、停辦、合并、轉產的宏觀政策背景。
趙一德說,客觀上講,溫州土地少、資源匱乏,僅靠消耗資源、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是難以為繼的。溫州人把民營企業一步一步做大、做強,然后到中等城市、大城市與國外進行戰略布局,整合國內、國際市場與資源,是企業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溫州市委、市政府推動的產業梯度轉移。
因此,不能簡單地把溫州民間資本與中西部地區豐富資源的良性互補關系、把溫州企業為了避免灰色清關以及貿易壁壘在境外設立工業園區與企業的投資行為,看成是溫州的"產業空化心"與資本外流。
對于外界的評價,趙一德并不回避。他坦言,缺少高端制造業與新興戰略產業,一直是溫州的"短腿"。在溫州企業"走出去"的大潮中,有極少數企業把總部或研發中心也搬到了上海、杭州等地。"這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但又必須順應的一種規律"。趙一德說,"產業轉移是一種相對主動的經濟現象,總部搬遷是一種相對被動的市場行為。如何增強前者的主動性,減少后者的被動現象,值得溫州市上下深刻反思。"
改革開放初期,溫州所處的區域環境和發展條件,需要政府以一種"無為"的方式去放手發展經濟。在那個時候,"不管"就是對民營經濟發展最大的支持。不過,這種"無為"也導致了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產品方面的不足,城市化進程相對滯后。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溫州的這種滯后現象越來越明顯。目前,溫州在吸引人才方面不如上海、杭州、廣州,這導致企業發展壯大以后,缺乏人才優勢。
溫州人已經意識到,溫州的經濟社會已進入產業轉型發展的深水區。趙一德認為,在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尤其對溫州而言,政府必須是有為的,必須主動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務產品,主動去再造溫州新的發展空間與環境,讓優質企業、資本回流到溫州本土。如果不這樣,溫州將喪失發展優勢,可能導致在經濟發展規律支配下,被動的成分越來越多,主動的成分越來越少。
溫州經濟社會發展最寶貴的財富就是溫州人的精神與品牌。趙一德說,溫州有175萬人在全國各地創業,在186個城市成立溫州商會,創辦商品交易市場2000多個;60多萬溫州人遍布世界各地,在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僑社、商會227個,商城100多座。溫州具有獨特的企業家群體、市場營銷網絡、資本以及人脈資源。
數據顯示,2005年以來,溫州人回鄉投資的項目達550多個,項目投資總額達420多億元,資本回流、企業回遷、人才回歸在溫州也是一種潮流。
趙一德透露,當地政府正在大力拓展溫州經濟發展的空間環境,未來要建設80平方公里的沿海產業帶,以及360平方公里的甌江口新區、濱江商務區,讓溫州人與溫州民間資本攜帶高端制造業與新興戰略制造業回鄉,有"地"落腳、扎根發展。當然,軟環境的建設也在同步進行,如何提高辦事效率,是政府的重要課題。
民間資本進入社會體系渠道狹窄
對于炒樓的溫州民間資本,趙一德說,相比數以萬計的企業家群體,炒樓炒房的企業家畢竟是少數。溫州還有大批像南存輝這樣"一心一意賣電器,聚精會神做品牌"的實業家。當然,我們也制定了一些措施,防范有可能產生的金融風險。
趙一德說,今年國家提高銀行貸款政策門檻以后,溫州炒房團在市場上大為減少,這說明溫州人并不像傳說中那么有錢。溫州富裕人群主要在市區與部分經濟強鎮。外界不知道,浙江省有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集中在溫州山區。
"溫州人對市場和商機有著天然敏銳的嗅覺。"趙一德表示,政府部門現在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從政策、體制、機制等多方面給民間資本提供平臺、渠道與空間,引導民間資本從炒房、炒煤、炒股中走出來,更多地投入到"高科技、辦實業、求創新"中。趙一德說,溫州市政府與金融機構一直在努力為企業搭建創新的平臺與載體,但因金融體系不匹配,民間資本進入社會體系的渠道非常窄。
對溫州存在的民間高利貸現象,趙一德剖析,主要原因是民間資金豐厚,金融體系太封閉,市級政府缺乏制定相關政策的權力。溫州的不良貸款率在0.44%,是全國金融生態環境最好的地方之一,可國家對溫州特定金融聚集區的金融政策不夠開放,銀行貸款規模不是太大。如果銀行利率可以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市場需求浮動,資金緊張時年利率在五六分錢之間,市場疲軟時利率降低一點兒的話,溫州民間資本就會選擇放在銀行,沒必要去冒風險放高利貸。
趙一德說,今年5月13日,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后,溫州市推出一系列平臺與項目,確保新政策落到實處,落實到溫州本土。在國家法律政策允許范圍內,讓民間資本迸發活力,如私募、創投、股權、基金,以及設立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籌建社區銀行等,既有貼息措施,又有減息方式,以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投入到企業自主創新與技改中,改造提升產業,提高溫州經濟質量與規范民間資本有序健康發展。
同時,溫州各級政府及金融、銀監部門有一整套防范民間資本借貸中可能產生的資金鏈斷裂風險,以及由經濟風險轉化為社會風險的應急機制。
溫州模式一直受到各界高度關注,尤其是溫州民間資本的發展。趙一德認為,民間智囊團與經濟學家給溫州發出預警,是希望溫州在民間資本發展方面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可以促進溫州市委、市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增強緊迫感和危機感,是一件好事情。但另一方面,溫州的現狀與不足不像他們所說的那么嚴重。
趙一德說,"我也非常關注輿情,經常從網絡等其他渠道聽取來自民間的聲音。市委、市政府也專門成立了專家咨詢委員會,定期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對待外界批評,我們更多地當做是一種善意的鞭策。溫州是改革的試驗田之一,對這樣一個地方,沒有爭議和批評是不正常的。"
溫州能夠取得今天的發展成就,是全體溫州人艱苦創業、奮力拼搏的結果。趙一德說,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只有科學地選擇溫州的發展之路,腳踏實地干下去,不為議論所干擾,不為風險所畏懼,才能更好地服務基層、服務企業、服務群眾,才能更好地破解發展難題。
他透露,溫州各大傳統產業轉型發展規劃都是經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確定的,非常審慎。歷史上晉商、徽商從鼎盛走向衰落,就是在某個拐點沒有抓住機遇,趁勢而上。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潮中,誰先行先試,誰就快人一步。溫州人要把過去的先發優勢轉化為現在的"先轉"優勢。
本文“”來源:http://www.pzjyn.cn/news/wenzhou/35174.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溫州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