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22 17:21?出處 溫州在線
溫州在線國際新聞訊,印度媒體報道稱,印度和中國加快了和解,其動力并非來自彼此之間仍然稀缺的信任,而是出于必要。在多極世界里,永久的盟友和持久的對手都只是幻想。
自2024年10月喀山峰會今年,兩國政府、智庫、媒體和學術界的雙邊交流已大幅增加。此次重啟在簽證放寬、恢復朝圣、民間交流以及即將開通的直航方面取得了進展。貿易和經濟合作談判仍在繼續。然而,謹慎仍然是主要特征,中方在“辛多爾行動”期間對巴基斯坦的支持以及其對稀土磁鐵、隧道掘進設備、先進產品和專業人員的限制,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謹慎。然而,最近的關稅措施使重啟變得更加緊迫。中國外交部長訪問德里,會談達成的協議的廣度和深度表明,盡管仍然存在持續的猜疑,但雙方關系正在加快恢復。
持續存在的分裂
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及隨后的對峙給中印關系帶來重大挫折,加深了雙方的不信任,并使先前達成的協議失去可信度。盡管雙方持續進行軍事和外交談判,并達成緩沖區協議并修訂巡邏協議作為臨時協議,但近五年來,雙方關系一直處于凍結狀態。然而,喀山事件開啟的緩和局面尚未蔓延至實際控制線。雖然近期達成的協議暗示了一些新的想法,但雙方部隊已經脫離接觸,但局勢并未降級、人員復員,邊界劃界也未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雙方仍在邊境各部署約6萬名士兵,和平局勢充其量也十分脆弱。
此外,結構性緊張局勢繼續影響著兩國關系。中國在全球層面倡導多極化,但抵制印度所青睞的亞洲多極化。多年來,中方在印度洋的海軍存在大幅擴張,而其在南亞的強硬競爭路線卻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貿易限制、南海、臺灣、巴基斯坦等問題也持續存在摩擦。中方繼續向印度的競爭對手提供武器,而新德里則開始向東南亞推銷武器。隨著印度經濟和外交地位的提升,與中國在全球南方及其他地區爭奪資源、市場和影響力的競爭似乎將加劇。
是什么推動了兩國關系的和解?
然而,印度和中國都受地理因素的束縛,任何雙邊關系的破裂都無法抹去這一現實。這兩個相鄰的強國加起來擁有近30億人口,卻仍然對彼此缺乏了解。幾十年來,社會和政策層面的相互無知阻礙了雙方進行有意義的接觸。然而,在一個以多極化、經濟相互依存和戰略重新調整為特征的時代,彼此忽視是任何國家都無法承受的奢侈。
中國在城市規劃、數字基礎設施、綠色能源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領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其風險投資生態系統深厚,制造能力無與倫比。另一方面,印度則提供了中國日益需要的東西:一個龐大、不斷增長且相對穩定的市場。如果兩國能夠建立起哪怕是適度運作的經濟伙伴關系,其連鎖反應也可能惠及更廣泛的亞洲地區。
印度為中國提供了規模和長期投資的安全性。諸如“一帶一路”倡議、“廣西壯族自治區”(GSI)、“廣西壯族自治區投資”(GDI)或停滯不前的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大型項目,由于不信任和地緣政治的影響,收效甚微。相比之下,旅游、農業機械、消費品和其他務實領域的合作能夠帶來更快的回報和更低的風險。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和供應鏈轉移的背景下,印度的規模與中國的資本和專業知識形成了天然的互補性。地理位置的接近降低了成本,而雙方的消費需求則提供了深度。循序漸進、以商業為基礎的舉措或許缺乏宣傳,但它們能夠創造就業機會,促進貿易往來,并最終為更廣泛的戰略穩定奠定基礎。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多極化不再遙不可及,而是正在成形。印度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軍事實力位居世界第四,并有望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在多極世界中,永久盟友和持久對手都只是幻象。真正重要且持久的是國家利益。對印度而言,這意味著務實的立場:除非有證據表明并非如此,否則每個國家都是合作伙伴,而鄰國則優先考慮并采取富有創意的外交政策。多極化將使流動的聯盟和重疊的聯盟常態化,促使各國規避風險、尋求籌碼并拓寬選擇。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印度和中國加快了和解,其驅動力與其說是信任(信任仍然稀缺),不如說是出于必要。備受關注的“特朗普因素”在兩國關系重建中仍然微不足道,但必將影響未來的選擇。新德里將繼續盡可能地尋求與中方的融合,即使在建設自身威懾能力的同時。
本文“中印關系”來源:http://www.pzjyn.cn/news/world/86660.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yujeu